眼下,“ESG”就像一场龙卷风,席卷着整个资本市场。
一级市场中,近百家投资机构在近一年内都将“ESG”作为关注方向;二级市场中,超半数的上市公司都纷纷披露自己的ESG报告。
进入虎年,伴随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推进,ESG实践也成为企业实现“双碳”战略的抓手。尤其是作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大户,汽车行业更要有力地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为行业和社会树立正面积极影响。
在落地层面,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行业践行ESG理念,实现“脱碳”任务的重要承载者。根据中国汽车中心公布的数据,一辆纯电动汽车从生产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中碳减排贡献约为14.1吨/辆。从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碳中和路线图中看出,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将促碳排放线性下降。因此,智能纯电汽车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深远意义。
“但汽车行驶过程中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只是整个行业的冰山一角。”中汽数据有限公司研发主任工程师孙锌认为,对汽车碳排放量的计算应从汽车使用拓展到汽车生产和零部件制造等全生命周期。《中国汽车低碳行动计划研究报告2021》显示,汽车生产制造过程中可产生1.74吨的CO?,这一阶段将是汽车行业“减碳”的重要一环。如果从“ESG”的角度来看,环境指标“E”中包含的碳排放量等多项节能减排指标,投资者不仅会评估产品是否满足低碳环保标准,更是衡量企业在“碳中和”的重要考量方式。因此,建设更加节能环保的绿色工厂、从生产环节减排逐渐成为行业趋势。
基于此,造车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都纷纷向绿色生产加速转变,注重从源头上倡导绿色环保,依照ESG评价体系建设并推出自己的“绿色智能”工厂,希望通过汽车生产制造的全方位细节来实现低碳环保。与此同时不能忽略的是,在这样的变革浪潮下,智能与大数据在新能源车企脱碳破局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尽管近期热度飙升的“ESG”理念并非是车企向绿色生产转变的根本原因,但其一定是车企环保转型提速的催化剂。 从汽车行业百余年发展史来看,“未雨绸缪”和“深思熟虑”可以说是指导汽车制造商生产制造的重要理念,“绿色环保”和“低碳智造”也是车企早已开始布局的棋。基于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看重,工业节能设计、绿色能源、减少排放抑或是产品低碳使用早已成为贯穿车企生产制造全生命周期的底色。 威马汽车温州绿色智能制造基地 在工业设计中,“节能低碳”是不少车企设计中的重要理念,而从设计源头就开始注重环保的车企,显然在这方面显得更为突出。例如国内首个拥有新能源智能化汽车工业4.0园区的造车新势力玩家威马汽车,其温州、黄冈两座绿色智能制造基地在建设时期就选用蕴能低、高性能、高耐久性的本地建材,巩固了减碳前期工作的核心,这也让之后的生产提高了整车回收利用率,其中可再利用率目标设定85%,可再回收利用率目标设定95%。 而具体到汽车制造工艺层面,运用智能技术来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也成为这些具有绿色环保意识的车企在园区设计时的重要策略。例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拥有一台全球规模领先的6000吨压力铸造机,将Model Y后底板的零部件数量从70多个减少成1个,大幅降低该环节制造成本,也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在威马温州智能制造基地,其引进的“卧式加工中心”,加工能力约等于一个超级工人。仅一台卧式加工中心,便可以替代2台镗床、2台铣床、3台钻床,一年省电规模超过8.9万KWH,改良后机械加工工序产品合格率从原先的98.89%提高至99.82%。而不合格率从1.11%下降到0.18%并不容易,相当于非合格率在系统化改良后降低了6倍以上。 威马温州生产基地光伏发电系统 当然,降低能耗之外,车企也试图通过使用清洁能源替换等举措来实现环保的效果。 为了让生产环节更加低碳,此前不少车企经常购买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如今,在“双碳”目标之下,绿电价格随之上扬。因此,自建光伏发电系统来缓解绿色电能的压力成为车企共同青睐的一项举措。威马温州基地全厂区都配备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迄今已节电27,801,760度,减碳2.7万吨,带动节煤约1.1万吨,节水约11.1万吨,可为温州瓯江口常住居民提供511天的日常用电。采取同样做法的还有奇瑞捷豹路虎常熟工厂,其利用发动机工厂屋顶5万余平方米的面积建设了屋面光伏项目来生产绿色能源,也可支持发动机工厂白班生产60%~70%的用电量。 作为绿色工厂凝结的具象载体,低碳的产品证明了车企低碳环保的理念和初心,也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收获了喜人的成绩。小鹏汽车2020年交付的汽车共计减少了5520吨碳排放量;威马交付近10万辆汽车已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64万吨,相当于培植了一座6万公顷的森林。这些数字都证明每一辆跑在路上的电动汽车都在为ESG理念的推广做着贡献。 绿色低碳既是一项全方位、系统性的大工程,也是“润物细无声”的小坚持。无论是工业设计中宏观的设计理念,还是细小环节处的执行落实,抑或是产品在落地阶段的减碳,都可以看出车企已将绿色、环保等理念落实到方方面面。 破局点是智能技术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心追求节能,企业难免落入为了“脱碳”而“低碳”的误区。在实践ESG理念,追求“双碳”目标的路上,“高质量发展”才是支撑战略走向深远的重要路径。 因此,汽车减碳必须研发新技术,以技术来做转型的源动力。 眼下,汽车行业本身就已经进入到变革和转型的转折点,产品本身的智能化和生产制造使用等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管理既是时代发展的大势,也是企业转型和追求“低碳”的突破点。 产品的低碳并非只简单体现在动力的替换上,更体现在通过智能科技的属性来让能源利用率更加高效。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智能电动车的科技配置、数据管理都会帮助车主更加合理分配和管理能源。不少新能源汽车都具有动能回收等功能,让车主在刹车等场景之下回收能量。以威马汽车W6车型为例,其所搭载的全速自适应巡航功能可以帮助车主在堵车的情况下,更合理地对车辆进行控制,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威马W6 有意思的是,智能化的产品在实现单体减碳的同时,也会倒逼汽车工厂朝着智能化、大数据、低碳的方向发展,进而实现智能制造价值和用户价值的落地应用。 具体来看,以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视觉定位技术等为基础,企业在制造过程中已经可以实现能源储备设备之间的自动计算匹配。威马温州基地就采用了视觉定位系统,通过系统的测算和匹配,总装车间的机器人可以实现全自动安装前后风挡,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在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实际生活中,大数据管理和智能检测则可以帮助车主在充电、换电体系中更加充分、便捷利用能源,减少无意义的消耗。 身处“ESG”和“双碳”时代,汽车已不能只有表象的能源形式转变,不仅要争夺全生命周期的减碳,也应该在技术层面寻求突破点。但是,无论是“ESG”的实施还是“双碳”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企业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精神,也要有持之以恒不断深耕的信念。相信在造车新势力及传统车企主机厂的共同努力下,实现这些目标并不遥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