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当前位置:第一财经网 -> 财经

问界背后,华为牵手汽车厂商的三个维度

栏目:财经    时间:2023-07-06 10:48    来源: 证券之星 编辑:肖鸥      阅读量:8129   

文 / 九才

出品 /节点商业组

“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的成立,标志着华为和赛力斯围绕问界的合作更加深入了。

日前,问界发布了致全体合作伙伴的一封内部信,表示赛力斯与华为共同决定成立“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自7月1日起全面负责营销、销售、交付、服务、渠道等业务的端到端闭环管理。

对此,华为称,此举旨在完善问界销售、渠道、服务相关管理,提升客户体验。

这是对不久前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讲话的一次印证。

当时,在深圳举办的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他说:“未来五年、十年,能活下来的主力车厂是少数……相信和我们一起紧密合作的厂家能活下来,我们希望联合车厂打造引领中国汽车品牌向上发展的动力。”

而在此前不久,余承东与赛力斯董事长张兴海一起,出现在问界第10万辆汽车下线的现场。达到这一成绩,问界只用了15个月的时间,是成长速度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有汽车行业内人士对节点财经表示,上述工作组的成立,是华为在整个智能汽车赛道深度布局中的一步,也是与伙伴厂商合作模式的一次探索。“通过与赛力斯的合作,华为有望打造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智能汽车生态发展之路,进而向其他合作厂商推广。”

价值观:深度携手的基础存在吗?

2021年冬季旗舰新品发布会上,华为发布了一款“最贵终端”作为压轴产品,就是华为、赛力斯联手打造的AITO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首款车型,定名“问界M5”。

问界的横空出世,展示出了两大企业跨界合作的阶段性成果,其背后则是一场顺势而为的双向奔赴。

当时,余承东说,问界M5是华为带轮子的智能终端。其中,华为负责智能,赛力斯则提供了终端。

2016年,蔚来推出EP9、小鹏G3工程样车对外展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启了一场新时代的变革。传统车企、电动车企、互联网公司等纷纷下场参与造车、传统车企如芒在背。

赛力斯也是在这一年成功登陆A股,杀入新能源汽车赛道,并很快拿到了全国第八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2019年,赛力斯斥巨资建设的两江智慧工厂正式投产。同年与华为签约,在工业互联网、ICT基础设施、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彼时,赛力斯的股价一飞冲天,被视为华为概念股的龙头。

与手机这种传统的智能终端相比,汽车产业的生产供应链、涉及到的上下游产业等,都已不是一个量级。智能汽车的发展已经成为数字时代一个重要单元,甚至是未来拉动全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消费市场的潮流中,汽车正在从机械产品转变为智能产品,汽车玩家更想它们变成“移动智能终端”、甚至是“消费电子产品”。

与传统汽车相比,智能汽车已经进化成了全新的物种,而“软件定义汽车”观念的流行,正是基于这一时代变化。

对于华为来说,打造“智选车”已成为其智能生态扩容的极好机会。而对赛力斯来说,将消费电子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汽车产业相结合、也更有利于最大化发挥优势、塑造汽车品牌。

作为传统车企,赛力斯有着37年的发展历程、20年的造车经验。整车生产的基础能力、生产工艺、供应链管理的软硬实力,都是赛力斯的强项。但是,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这些能力上,赛力斯仍有欠缺。

这正是华为的优势所在。

众所周知,华为已在ICT领域已经耕耘了三十余年。而在汽车技术方面,早在2009年就已展开了相关技术的研发;每年的研发投入约100亿元,直接研发人员超过7000人。

前者的短处正是华为的长处,而赛力斯所具备的、则是后者所需求的。

在这场震动汽车行业的跨界合作中,华为提供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软硬件技术、赛力斯负责新车研发、智能制造、服务。从生产效率到质量品控,从渠道覆盖到消费者体验,各处都实现了优势互补、融合共赢。

“1+1>2”,变得顺理成章。

正是得益于双方高度契合的合作基础,也让问界系列产品,成为了“叠加式创新”这一新型合作方式的样板之一。

品质:智选模式需要一个标杆

问界品牌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华为、赛力斯联合陆续投放了AITO问界M5、M7、M5纯电版三款产品,不断刷新行业推新的速度。

2022年3月,问界M5开启交付,87天创下新品牌单车型销量破万的最快纪录;7月发布的问界M7继续加速,51天后就开启交付,再次刷新行业纪录;10月底,问界M5纯电版在全国多个城市开启交付。截至2022年底,问界系列车型上市首年销量约8万辆,超过了“蔚小理”首年交付量的总和。

问界如此火爆,相当重要的原因在于智选模式下,华为的销售系统给予了极大的助力。

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华为给问界提供了一套软件核心——业内首次搭载的全新Harmony OS智能座舱。依靠这套系统,问界打破了不同设备之间的信息鸿沟,车机能与手机、智能手表、智能家居等无缝连接,实现车联万物。

在最近的十万辆下线仪式上,第10万台下线的问界M5智驾版成为了镜头的焦点。它是首个搭载HUAWEI ADS 2.0华为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和鸿蒙智能座舱3.0的车型。

据赛力斯介绍,该车不仅实现了座椅位置、HUD高度、后视镜位置等全方位自动调节;同时,诸如空间音频技术、后排HUAWEI MagLinkTM魔吸车载接口、PC车机互联、手机应用内地址导航流转等一系列全新软硬件技术的上车,也实现了“移动的全屋智能”。

此外,问界M5智驾版还采用了激光雷达+视觉的融合感知技术,更在融合BEV网络的基础上、业界首创GOD网络,能识别通用障碍物“白名单”外的异形物体。

不难发现,在智选模式下,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非常深入。问界在关键技术的积累和高端产品体验等方面不断进化,已经成为华为在智能汽车赛道的标杆。

作为华为生态的汽车品牌,问界通过优势结合,借助华为最优质的资源,让智能汽车的开发速度和用户体验得到极大提升。

在赛力斯的问界成功后,想要复刻案例者不少,跨界合作的企业陆续上场,而与华为展开合作的车企也不止赛力斯一家。但是,能把项目融合完善、顺利落地,成功者截至目前仍寥寥无几。

对于华为智选车模式来说,赛力斯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仍很难被替代。

2016年,赛力斯启动了全面向电动化转型,并大手笔投入,目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投入金额累计超过200亿元,其中产品研发投入超过120亿元。从自主掌握三电核心技术,到研发新车型、新技术,赛力斯持续的投入奠定了其坚实的技术实力。

余承东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AITO问界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首先就离不开赛力斯团队多年来在汽车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先进技术。”

当然,余承东也可能是一句客套话。华为想要在智能汽车领域立足,继而领先整个行业,目前非常需要一个成功的标杆,而赛力斯恰好愿意合作。

有了赛力斯这样一个可靠的帮手,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站住了一个位置。但是,面对智能汽车越发严重的“内卷”,未来的挑战仍不得不面对。

华为如何携手赛力斯突围,并不容易。

未来:用户体验如何做到极致?

在当下的智能汽车赛道上,竞争往往被看作是一场马拉松比赛,各方势力相互角力。有人认为这场比赛还未到“决战”时刻,其实未必。

随着2023年初特斯拉率先打响“价格战”,以及智能汽车发展遇阻,很多造车新势力到了生死考验的时刻。

如何生存乃至脱颖而出,也是华为、赛力斯和问界品牌需要面对的问题。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是余承东开出的对策。

传统的燃油车市场中,由于发动机、变速箱和底盘技术壁垒高,各车企之间的差异大,性能成为核心竞争力。但到了智能汽车时代,受限于三电成本高、利润率低等特点,同价位车型性能的差距难以拉开、用户感知度不强。

而随着汽车从代步工具向“第三空间”转变,消费者更愿意为体验买单,智能化成为了汽车新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行业竞争中,对于赢得用户青睐的较量,智能汽车的电动化保证了下限,智能化则决定了上限。

在这个方面,深耕消费电子领域的华为,开始将追求极致用户体验的优秀实践、跨界适配到了汽车领域当中。

赛力斯集团CTO、赛力斯汽车产品线总经理周林介绍说,赛力斯团队与华为团队手拉手、肩并肩,打通每一个产品细节。而为了支持问界品牌,从前期设计到后期销售,华为智能终端事业部也是倾囊相助;其手机团队、软件工程师也都参与了问界M5的设计。

余承东曾表示:“要按照百万豪车的标准、百万豪车的外观、内饰、性能、体验和质量要求,来打造问界。”

而在极致智能化之外、为了保证实际体验,AITO问界还是目前业内唯一在新车上市前进行大规模用户Beta测试的品牌。

问界产品测试的样本量和累计时间几乎是行业平均水平的4到5倍,会针对每款车型组织历时数月的Beta用户体验测试,测试样车数量多达1000台,测试里程长达数百万公里。

通过在贴近实际使用场景中的反复模拟和检验,华为不断打磨问界系列,提前拦截和解决问题,为用户提供更极致的产品体验。

对于这一点,消费者自然也有所感受。

在2022年底一次对北京、上海、杭州等主要汽车消费市场的调研中,AITO问界M5的车主净推荐值达到86.4%。短短一年时间,问界就已经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口碑。

这样的成绩还,还只是问界从0到1的实现,余承东表示,下一步要从1到N:“打造最好的产品、最好的质量,提升消费者满意度,让更多的消费者选择AITO问界品牌。”

处在内卷和混乱中的智能汽车市场,华为和余承东面对的挑战一个接一个。找到一个靠谱的合作伙伴,各取所长,打造极致的用户体验,可以说是华为突围的必经之路。

不难预测,随着“AITO问界销服联合工作组”的成立,华为和赛力斯在未来的合作方向将以更高的标准、更远的目标继续前行。问界下一个10万辆的下线速度有望加快,这也是双方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汽车赛道中胜出的唯一出路,让我们拭目以待。

节点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文章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节点财经不对因使用本文章所采取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