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双碳”目标,在绿色能源领域,中国站在了第一阵营。
能源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今年以来,以《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顶层设计为基准,各地各行业的碳达峰实施方案加速密集出台。一系列路线图、时间表中,作为实现绿色转型重要支撑的新能源力量,出现在格外显要的位置。
包容、创新的城市基因,曾经推动杭州成为独步全国的“互联网之都”;今天,在绿色转型发展的时代风口,杭州又一次展现起飞之势。
杭州能源转型扶持储能产业
绿色发展,时不我待。据杭州市推进双碳工作目标,至203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下降7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力争达到30%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600万千瓦左右。
绿色低碳产业,已成为杭州促进经济稳进提质,在城市层面提升实体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支点。这座以开明包容的氛围、浓郁深厚的创新基因所闻名的城市,率先以一系列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推进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绿色产业提供了优质平台。
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杭州在全市域启动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建设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低碳等五大产业生态圈。五大产业生态圈的产业链链长均由市领导担任。
2022年11月杭州召开全市招商引资暨项目促进大会,会议通报了全市重大项目推进和产业投资促进情况,绿色低碳产业,尤其是储能行业被频频聚焦。杭州市常务副市长柯吉欣谈及明年杭州市招商引资重点工作时,特别提到了”储能“产业链的布局与建设。
杭州市常务副市长柯吉欣畅谈该市招商引资重点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主管合伙人黄佳在分析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带来的机遇时,也着重表示,绿色低碳理念普及与新能源产业快速增长,将为储能技术,特别是新型储能电池带来巨大上升空间。
普华永道中国税务主管合伙人黄佳看好储能产业未来
而在杭州市与引进的18个重点产业项目进行的签约仪式上,一家名为中宏科创的智慧储能科技公司高光亮相,引人瞩目。
中宏科创实现快速布局
资料显示,中宏科创注册成立于2022年1月,是一家专注于智慧储能系统、储能电芯和储能电控系统软硬件研发、制造和解决方案的全球化科技企业。
中宏科创核心产品包括锂电池储能系统、储能电芯、能源物联网等;应用场景则涵盖了发电侧、电网侧、工商业储能用户以及地方共享储能项目。此次签约,中宏科技的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均被引入杭州,总投资预计47.9亿元。
究竟是怎样的实力和背景,能让一家储能赛道的初创企业,成为杭州绿色低碳产业筑巢引凤的重点目标?
记者调查后获悉,中宏科创创始人、CEO罗剑威,曾任万科集团高管、远景能源早期合伙人之一,是远景能源高管团队第一位副总裁。罗剑威曾一手打造了远景能源的核心团队、营销体系和人才管理机制。罗剑威在远景能源的管理创新实践也在2014年被《哈佛商业评论》报道,并成为哈佛商学院的其中一个教学案例。如今,这位新能源赛道的连续创业者,正带领中宏科创迈入新征程。
媒体纷纷围堵新能源赛道的连续创业者中宏科创创始人、CEO罗剑威
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是否强大,技术壁垒能否建立,直接左右着储能赛道的竞争。记者多方了解到,中宏科创组建的核心团队中,包括了多位拥有华为、宁德时代、通用电气等头部企业技术高管背景的行业专家,以及成建制的高级技术人才团队,从而使公司在短时间内建立起针对对储能系统关键技术部件,包括储能电芯和PCS从研发到量产的全套技术能力。
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团队底气,中宏科创创立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快速完成了研发、生产基地的规划布局,其产品研发线已高质量投入使用。
在融资端,中宏科创也已成功吸引了资本市场的注意。继5月份获得天使轮投资后,据侧面了解,数家来自深圳、北京的新能源基金以及杭州本土基金,目前也与中宏科创保持着紧密接洽。
而在销售端,据悉,中宏科创今年6月份便已签下储能系统首单,截至目前,已有近100兆瓦时订单在握。
储能行业步入历史机遇期
中宏科创的引入,对于杭州在储能行业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布局,都将产生重大而长远的影响。
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以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
伴随着发电侧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新能源发电带来的波动性使得储能的需求日益提升。国家电网董事长辛保安年内曾表示,国家电网力争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抽蓄电站装机由目前2630万千瓦提高到1亿千瓦、电化学储能由300万千瓦提高到1亿千瓦。
同抽水储能等传统储能方式相比,电化学储能一方面可以解决风光出力随机性和波动性带来的频率稳定难题,提供调频服务提高电网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削峰填谷解决风光出力高峰与负荷高峰错配问题。近年来,电化学储能作为灵活的储能解决方案,借助国家政策的支撑获得了快速发展。
2021年以来,“新能源+储能”成为新能源行业重要的发展模式。截至 2022年11月,全国已有近30个省份出台了“十四五”新型储能规划或新能源配置储能文件,对集中式光伏分布式光伏、以及风电的配套建设储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
据CNESA预测,我国未来5年的新型储能市场将获得高速发展,复合增速将维持在50%以上,预计到2026年乐观状态下储能市场的累计装机将达到79.5GW。
储能系统“任督二脉”首次打通
国内外市场需求共振,储能行业长坡厚雪,扩能提速同时,竞争也呈现加剧态势。
电化学储能系统主要由电芯(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储能变流器(PCS)等设备构成。在市场红利的巨大诱惑下,众多有环节技术优势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都希望能把握储能风口,打开新的增长曲线。
电芯大厂、PCS企业等依托自身技术积累,或专注于能量介质,或专注于控制系统,采取合资合作方式纷纷进入储能市场。各有所长,却难掩短板。
另一类系统集成商,则主要倚重于能源行业发电侧客户资源优势,但由于自身研发能力匮乏,受限于上游供应商,增加了成本管控和效率管理的难度,且难于实现产品真正的迭代创新。
近期举行的2022零碳中国杭州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指出,实现碳中和目标对储能技术提出了诸多要求,如规模化、长时间、无地域限制、安全稳定、低成本等。然而现有储能技术各有优势与局限性,需研发变革性储能技术。
同商业模式的不成熟相比,在技术路径方面的突破,才是解决储能行业发展痛点的关键和当务之急。多位受访的专业人士对记者表示,此前国内很少有像中宏科创这样,同时掌握“电池+PCS”储能双核技术的研发、生产及解决方案一体化能力的企业。储能电芯和PCS是业内公认技术壁垒最高的两个部件,同时掌握这两个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和自主生产能力,不仅对于储能系统的整机成本下降和交付能力保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也相当于打通了储能系统的“任督二脉”,为更好满足客户对不同储能应用场景的要求,建立了一个自主把握,可以实现快速迭代升级的储能系统平台。行业观察者普遍表示,对于中宏科创后续展开的产品研发,储能行业必须保持足够的关注。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