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整车“出海热”之后,中国品牌再次掀起了一波“建厂潮”。
近日,据马新社报道,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将马来西亚霹雳州丹戎马林打造成该区域最大的“汽车城”。无独有偶,广汽、上汽、比亚迪等自主品牌也已加入海外建厂的队伍。6月底,广汽埃安宣布正式进军泰国市场,将于今年内在泰国成立东南亚总部;7月初,上汽集团在海外业务沟通会上表示,正计划在欧洲地区建立整车工厂,目前正在选址中;比亚迪也于近日宣布将在巴西设立由三座工厂组成的大型生产基地综合体。
车企密集出海建厂,从侧面反映出,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取得技术上的先发优势,中国车企已经不止于卖车,而是迈入了“研-产-销”等价值链全面出海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什么是中国车企最大的竞争力?谁又能领衔增长?
出海销量已“霸榜”,自主品牌为何热衷海外建厂?
车企纷纷出海建厂,背后最主要的驱动力源自于近年来海外市场持续爆发的增长潜力,毕竟海外建厂主要一个衡量标准就是当地销量是否支撑。这对那些在海外发展较快的企业而言,当前也的确是在海外建厂的好时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1-7月,汽车出口253.3万辆,同比增长高达67.9%。可以预见,今年中国汽车出口数量将攀上一个新的高度。这其中,新能源车是出海的压舱石。2023年1-7月,我国新能源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
汽车出海能取得这样的成果,离不开前文提到的几家自主品牌,最值得关注的当属上汽与吉利。今年1-7月,上汽集团海外市场销量达到63万辆,同比增长31.6%。而上汽决定在欧洲建厂的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已成为上汽海外业务第一个20万辆级的市场。
吉利也实现了逆势大涨,今年1-7月累计出口销量为141667辆,同比增长41%。此次吉利加码布局马来西亚市场的背后,就在于丹戎马林正是宝腾汽车工厂所在地。从多年前,吉利牵手宝腾汽车成为“走进去”的典范,到目前,宝腾汽车销量连续两年在马来西亚排名第一,已经出口到13个国家。
另外,自主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强势崛起,必然会遭到当地市场的打压。自主车企在海外建厂,就是在应对这种风险。一方面,海外建厂为当地政府带去了税收、创造了就业机会,必然能获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对中国车企而言,这一方式不仅能让当地经销商和消费者快速对品牌树立信心,进一步提升品牌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又能为企业降低物流等方面的成本、加速市场布局。
技术成出海“利刃”,谁将引领新格局?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领先的厂商在海外重点市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属地化研发、生产、销售中心,正从传统贸易模式向海外事业发展模式转型,其底气来自于新能源技术构建起的国际竞争优势。
近段时间引发热议的大众汽车斥资7亿美元入股小鹏汽车,归根到底图的就是小鹏在电动车平台上的核心技术。前文提到的吉利自不必说,去年1月份,吉利正式与雷诺建立合作关系,将在韩国合作造车、推出高效、节能的燃油和智能混动车型,并计划于2024年将上述产品投放海外市场。这其中,混合动力技术正是吉利的合作“筹码”。
当年拿着技术来换中国市场的老牌车企,转而向中国车企采购新能源技术,再一次印证了中国车企已经逐步转变为技术出口方的事实,中国车企与世界汽车巨头的竞争地位正发生历史性易位。但行业普遍认为,要成为全球企业,除了技术领先,本土化是必经之路。而要达到一定的本土化率,就必须吸纳全球化人才、建立全球化运作机制。也就是说,谁能从品牌、技术、文化等方面被真正接受,谁将引领出海新格局。
基于前瞻预判,今年7月,吉利再次与雷诺“联姻”,共同创建一家新的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研发、制造和供应先进的混合动力总成和高效的燃油动力总成。更为关键的是,新公司将在欧洲、亚洲和南美拥有五大研发中心和17家工厂,员工总数约19000人,以完备的本土化组织体系,让中国汽车“出海”实现质的飞跃。
从目前来看,出口数据的“跃迁式”增长,让今年注定是见证中国汽车出口再创辉煌的一年,也让厂商更加坚定拓展海外市场的决心。以吉利为首的自主车企表现来看,以本土化思维的“走进去”正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正向驱动力,引领中国汽车出海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维度,这也将成为中国主流车企发展过程中的大势所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