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大省,广东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
数据能透视经济活力。今年一季度,广东GDP总量达到3.15万亿元,占全国约10.6%,经济规模继续居*位。增速方面,GDP同比增长4.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若细分来看,在众多支撑经济发展的要素中,工业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4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439.5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在已公布数据的城市当中,广州、东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6%、11.0%。
作为城市的“钢筋铁骨”,工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谁可以在未来走得更远、跑得更快。长期以来,广东坚持以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工业已成为占广东经济比重*、对GDP增长贡献率最高的。
广东经济体量越来越大,要保持良好的发展,这意味着需要有稳定的产业支撑。接下来,广东工业如何挑起大梁?
01 “广东制造”进化论
回顾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广东的工业结构已实现了由单一到百业兴旺的转变。
1949年,广东GDP总量仅为20.27亿元。这一时期,广东的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产业占达60%,而工业基础薄弱,只有一些小型的采掘、食品和日用品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工业进入了起步阶段。在当时,与吃饭、穿衣相关的民生产业蕴藏商机,广东就抢先发展以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小家电为代表的轻工业,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等广货品牌誉满全国。
彼时,广东工业增加值增速非常快,年均增长达到15.1%。以广州为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随着工业发展不断沿江向东、往南延伸。
在东莞太平手袋厂的落户后,以港资为重要动力的“三来一补”工业,推开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大门。此后10余年间,广东“三来一补”企业遍地开花,形成了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等支柱产业。
制造业的发展愈演愈烈,带动着广东经济腾飞。1989年,广东首次跻身中国经济*大省,全省GDP总量达到1381亿元。
到了1992年,广东开始追赶“亚洲四小龙”,利用后发优势,把发展重点放在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制造业。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珠三角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广东也深度参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分工。深圳、惠州和东莞等市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发展尤为突出,打通了一条“广东电子资讯产业走廊”。
摸爬滚打之下,1998年,广东GDP达到1030亿美元,超过新加坡的850亿美元,实现对“亚洲四小龙”的首次超越。
不过,受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支撑广东制造业发展多年的服装纺织、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等轻工业开始力不从心。21世纪伊始,广东开始实施“适度重型化”,以石油化工、能源、汽车、装备等为代表的重工业快速发展。
经过长期的产业协同发展,广东培育出了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现代轻工纺织、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支柱的产业。到了2023年,广东GDP站上13万亿元新台阶,工业营收规模达到18万亿元,双双蝉联*。
如今,在科技赋能和现代化产业链打造下,“广东制造”变得更先进:在美的厨热顺德工厂,26秒即可下线一台洗碗机;在广汽工厂的总装车间,每53秒就有一辆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在城市里,乘坐低空飞行器能快速抵达目的地,拥堵困局将有效缓解……
02 如何突围?
事实上,从规模、占比、潜力三个维度来看,广东制造业*的优势、最强的阵地还是在珠三角。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珠三角9市GDP合计超2.57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超1100亿元,经济总量冲上新高。而从工业规模来看,2023年珠三角9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占全省超过八成。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部部长、研究员王福强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珠三角是全国率先提出“腾笼换鸟”的区域,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科创产业。再加上,珠三角地区注重科技创新,率先推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的发展,从而成为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目前,珠三角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还拥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惠州5个工业破万亿的城市,这也为广东成为制造强省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王福强说道。
以佛山为例,2023年佛山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已经拥有装备制造、泛家居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佛山还在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企业,为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制造强市提供动力。
佛山市工信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佛山共拥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3465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35家,共培育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6家。
成立于2015年,总部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的广东原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原点智能专注于高档数控系统和高端激光数控机床的研发、生产和制造,目前已成功突破领域内多项关键技术且为国内首创。“每年销售额的20%投入研发,一步步突破了领域内多项关键技术,近3年收获大量订单,成为佛山市最年轻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刘志峰介绍说。
不过,若从整体来看,广东向制造强省跨越并非那么简单。
“今年一季度,在广东21个地市GDP同比增速呈现两级分化特征。广东还面临外贸依存度高、缺乏经济发展后劲、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挑战。”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说道。
具体来看,深圳的带动效应愈发显著,一季度同比增速跑赢全国的城市均位于以深圳为中心,100 公里为半径的区域,包括珠海、东莞、惠州。而广东其他城市,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抵抗外部经济风险能力薄弱,从而影响了经济增长。
例如,以家电、建材、家居产业为主的佛山受到房地产业断崖式下降导致需求锐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汕头深受国际贸易订单转移影响,作为中国汽车大市的广州深受燃油车需求下降影响。
“因此,广东未来发展,一方面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在出口方面寻找突破口,另一方面要推进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重点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寻找突破。”刘奇洪说道。
实际上,针对发展中各种不足,广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制定了未来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在低空经济方面,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已集聚全国30%以上无人机企业。
亿航智能设备有限公司联席首席运营官王钊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该公司的自动驾驶飞行器已经涉足空中交通、智慧城市管理、空中媒体等众多领域。其中,自主研发的EH216-S型无人驾驶航空器先后获得了型号合格证、标准适航证和生产许可证。
三证齐全后,这款飞行器已经具备量产资质。“我们已经在合肥、广州、深圳开展‘空中的士’样板城市试验,今年内将开展试运行。”
除低空经济外,在广东的规划中,以储能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也被看作是战略性支柱产业。瞄准储能赛道,珠海初步构建了以光伏和新型储能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此外,珠海已经构建了从上游矿产加工、电池材料、装备制造,到电芯制造、系统集成的完整的储能产业链条。
在布局新产业的同时,为缩小区域之间的不平衡,广东也在推动珠江东西两岸的产业协同发展。例如,今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抢抓深中通道建成通车机遇,加强与江门、中山等产业合作。
“这极大地利好于两地人流、物流、资金等要素的联通效率。同时也给产业的协同及更多维度的融合协调发展、培育科技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之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带来了巨大想象空间。”刘奇洪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