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当前位置:第一财经网 -> 热点

重磅政策刷屏!最新解读来了

栏目:热点    时间:2024-11-08 23:05    来源: 证券之星 编辑:许一诺      阅读量:5653   

专家解读:积极财政政策将明显加力、更加给力,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编者按)作为经济运行的晴雨表、资源配置重要平台,资本市场深刻反映着宏观经济的脉动与走向。中国基金报特推出“从资本市场看宏观”专栏,力求敏锐捕捉资本市场动态,前瞻性洞察宏观大势,把握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与核心动力。 中国基金报记者 李树超 11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了闭幕会。这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该决议通过了近年来力度最大的化债举措,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6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多位宏观经济学家表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强调需继续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未来积极财政政策将明显加力、更加给力,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保运行、保民生和促发展 本次人大常委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以地方化债为核心的多项重磅政策。 本次会议审批通过的增量政策主要包括:新增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用于置换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连续5年共计4万亿元的地方新增专项债额度用于化债,合计达10万亿元增量资金用于支持地方化债。明确了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改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三项政策合计可以将地方在2028年之前需消化的隐性债务从14.3万亿元减少至2.3万亿元,大幅减轻地方化债压力。 中证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潘宏胜表示,此次全国人大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地方财政收支压力明显加大,地方债务尤其是隐性债务问题受到社会很大的关注。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认为,这些增量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将有助于缓解地方财政压力,保障今年底到明年年初的财政支出能力,有望带动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谈及化债举措的作用,潘宏胜进一步强调,此次置换是完善地方债务制度、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他认为,此次置换在有序化解存量地方隐性债务风险,为优化地方债务结构提供必要空间的同时,更需要继续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狠抓债务监测、预算约束、监管问责等重点环节,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债务可持续的能力和制度保障。 “此次置换方案给出了明确的置换规模、进度安排和相关制度安排,可有效缓解地方当期化债压力、减轻付息负担,有利于地方政府更好地保运行、保民生和促发展。同时,这一举措为相关市场主体给出了明确的政策预期,有助于稳定和增强市场信心。”他说。 据悉,过去10多年,从2014年国发43号文到2018年27号文,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从显性到隐性、从应急到常态化监督、从分散到统一,政府性债务管理体制总体上逐步完善。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认为,财政支持化债可以通过补充地方财力、增加居民和企业收入的方式,发挥财政乘数效应,带动投资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明明分析,一方面,通过增加地方债务限额、允许专项债用于化债等方式,将大大减轻地方债务压力,将原本被化债占用的资源腾出来,增强对民生、“三保”等领域的保障,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另一方面,加大化债力度有助于清理地方拖欠企业账款,提升企业经营信心和活力,提升企业收入和盈利能力。 “居民和企业收入预期得到改善,将有效提振消费和投资需求,进而形成正反馈,发挥财政的乘数效应。”明明表示。 积极财政政策将明显加力、更加给力 谈及下一阶段积极财政政策的发力方向和预期效果,潘宏胜表示,总的看,目前的积极财政政策呈现明显加力和更加给力的特点。 他认为,此次置换近三年安排8.4万亿元地方化债资源,问题导向明确,体现了明显加力。同时,税收及专项债券支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等增量财政政策即将推出,2025年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望在扩大专项债发行和投向、超长期国债支持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与消费等重点领域等方面持续加力发力,财政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作用将更加凸显,为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明明也表示,未来进一步的增量财政政策仍有空间,值得期待。年底正在加快落地的政策有以下几项:一系列房地产相关的税收政策,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以及收购存量商品房;发行特别国债补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正在加快推进。 而明年积极财政政策也有五大增量空间:一是中央财政举债和赤字提升空间;二是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和投向领域,提高用作资本金的比例;三是超长期特别国债;四是加大对“两重”“两新”的支持力度;五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规模。

编辑:舰长 审核:许闻

版权声明

刚刚!上海利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